English

重要新闻


澳门永利集团3044“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暑期学校顺利举行


为促进全国高校之间优秀研究生、青年教师的互动与交流,澳门永利集团3044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承办单位为流域地方性建成环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3712-721联合举办了“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暑期学校课程。此次课程为澳门永利集团3044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课程负责人为汪芳教授。

课程聚焦流域文明的起源、演化及人地适应机制科学问题,以促进流域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化和流域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中华文明尤其是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延续的环境背景与人水关系演化机制,搭建流域人居环境的跨学科交叉平台,疏源浚流,与古为新,指导学员在研究和实践中思考如何更深刻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自米兰理工大学、诺丁汉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50多个学校或单位的100多名学员参与了本次暑期学校学习。学员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等,背景涉及城乡规划、考古学、园林园艺、美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

暑期学校中,8教授围绕流域环境历史演化及文化遗产保护、流域文明及社会环境变迁、流域建成环境改造及更新等内容进行授课。主题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区域及跨区域的史前建成环境演化过程,同时包括对良渚遗址、南佐遗址、汉魏洛阳城等案例地的分析;时间尺度上,不仅涉及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魏等的考古分析,也探讨了当今与未来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授陈洪海就河湟地区的历史文明化进程讲座,涵盖了河湟地区的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流通过程、冶金术的出现与发展、埋葬习俗反映的群体特征与社会等级分化进程、文明化的发展趋势等。他提到,考古学家通过挖掘不同族群的古墓、了解其生活习俗以及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从而发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

陈洪海授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藏传佛教的传播情况及其与当地建筑和景观的相互影响。他讲到,因为章嘉活佛与清廷密切关系,清代佛教格鲁派及其建筑在北京、热河、五台山等地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所营建的寺庙虽然受到了汉地影响,但仍然保持了传统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图召、北京西皇寺、承德普乐寺等。

王贵祥授课

陵墓作为古代国家、社会文化的核心标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郑州大学副校长韩国河介绍了陵墓构成的两大系统——地下系统和地面祭祀系统,以及其代表的社会文化内涵,并以殷墟王陵、秦始皇陵、汉文帝霸陵陵园等为例,讲述了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传承及发展。他认为,陵墓是“家国同构”——族权与帝权的融合与表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文明不断裂发展的明证。

韩国河授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介绍了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考古新发现。新一轮的考古工作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这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南佐聚落如此大的规模,九台、壕沟和宫殿建造所需要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黄土高原出现区域王权的有力证明。

韩建业授课

关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变化,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表示,汉魏洛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曹魏创建的“建中立极”单一宫城形制、北魏重建并发展创造了规模空前的三重城圈坊市制都城,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空间格局与面貌。

钱国祥授课

良渚遗址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出现区域性早期国家的见证,填补了长江流域大河文明的空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陈同滨阐述了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与研究的独特价值。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将分布较广的内良渚文化时期的遗产群”(3300-2300BC)概念归纳成一项整体遗产。长江流域早期城市文明出现的空间规划特征,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都城空间形态中反复出现、并伴随着社会复杂性的提升而一再获得强化,从城市的规划角度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同滨授课

认识一座城市,有必要认识它所依赖并加以带动改造的环境系统。澳门永利集团3044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提到,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泉水是重要的水源之一,而泉水的出现与城市的建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地区的大河,因为地形高差与水势不稳定等原因,历史上不便被城市利用。历史上便于人们利用的稳定的地表水主要来自流泉,如玉泉山、香山公园、颐和园等园区都有自己的泉水,而圆明园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泉水共同组成的。

唐晓峰授课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繁荣,乃至衰败等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讲述了长江流域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利工程对于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以七星河等流域聚落、江汉平原重要聚落为例,探讨古代聚落人地关系特征,发现遗址与河流之间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他指出,治水是定居农业聚落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农业种植离不开水源,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治水需求非常迫切,治水模式却各有千秋。

刘建国授课

         授课环节结束后,课程负责人汪芳教授主持了学员的课程讨论环节。学员们的汇报内容涉及运河沿岸的水适应性机制与文化信仰、鄂西南地区的水文特点、辽河、黄河等流域的聚落演进模式,以及三山五园的水适应性景观等。学员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寻找跨学科合作方向,为后续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汪芳教授表示,“每位老师在研究领域上各有侧重,有着不同的兴趣点、专业背景和素材来源,形成知识的有机叠加。他们的工作为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添砖加瓦。就像碎片拼图,这些重要的成果一点一滴地复原历史,把过去的社会结构、自然环境从各个专业解读而呈现出来,并启发着城乡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暑期学校学员合影




编辑/朱亮亮